时间一晃,春去夏来,草木增高,五谷皆滋。
完成皇帝心愿,把祖坟迁到渤海郡的高家人返京了,队伍以渤海公高猛为首,随他挥臂,骑卒的行进速度缓下来,他望着近在眼前的城门,诸多感慨一起挤上心头。
“瞧,好威武的将军。”道旁一摆摊的农妪大声赞美。
“是啊是啊。”周围摊贩纷纷附和。
高猛听着顺耳,回头说:“告知所有人,管好各自坐骑,不得惊扰百姓。”
他的从兄弟高植、高湛从队伍两侧驰马,一遍遍重复命令:“渤海公下令,要进城了,不得惊扰百姓!”
等高家人过去这段路,摊贩们一个个啐吐沫,借着吐出土尘,把对官员的厌恶碾进泥里。要不是生计所迫,要不是怕当官的为了显摆威风纵马踢他们货摊,谁愿意巴结这些狗官!
另个城门口,两骑驿吏背着传信旗一前、一后进城,带来的扬州消息令皇帝勃然大怒!
当值的门下省、中书省、尚书省高官全被叫到清徽堂,如尉窈猜想,皇帝最后一个舅舅高显死了。
文书里说,高显抵达扬州的当夜,梁军就夜袭粮草营,刺史元珍亲自人马去支援,高显主动要求随行,谁知高显目力不行,黑暗中箭杀刺史元珍,惹元珍部下大怒,将高显乱刀砍死。
大殿的石地上放着一木盒,盛着驿吏带回的高显的头颅,彭城王亲写的另封文书里说,营中许多武官认为高显罪恶难恕,为了安抚军心,无法将高显全尸送回京都,只能将残缺的头送回来,刺史元珍的尸身由车马护送,很快也运回京都。
皇帝询问诸官:“军事要紧,谁可接替扬州刺史?”
一名侍卫在殿门口张望,宦官杨范知道又有急事,赶紧过去,拿进来一封文书,小声告知皇帝:“渤海公高猛回来了,正请求拜谒。这是渤海郡急送来的信,说是……刚迁过去的高家新坟,被雷劈开,此事轰动,州郡官长难禁百姓议论。”
皇帝越听脸筋越涨,眼见着呼吸急促,尉窈当机立断,呵斥杨范:“还不速请崔御医!”
御医崔彧过来时,皇帝已经缓过那口气,脸色恢复正常,崔彧不敢大意,用金针慢慢刺穴,皇帝看见又有侍卫进殿,被杨范拦住,不禁感觉心累,视向尉窈。
尉窈明白,过去问又出了什么事,侍卫禀道:“济南公主知道高猛等在司马门,带着一群宫女、宦侍把高猛打了。”
早在一个月前的雍王府酒宴,尉窈便从彭城王口中得知高猛隐瞒有一子的事,当时她觉得这种事在街头巷尾传得再广,都不如送到济南公主的耳边,彭城王赞她主意妙,今日“妙”在眼前,“妙”的时机刚好。
尉窈假作镇静,回皇帝跟前告知:“没什么事,是济南公主得知高猛返京,去司马门见高猛,公主带的侍从多,惊了高猛的坐骑,高猛摔伤,臣让他先回去养伤,明天再来拜谒陛下。”
崔御医抽针,皇帝刚才堵心的不舒服感尽散,对诸官摆下手:“怿弟,你和尉窈留下。”
近侍也退离后,皇帝问尉窈:“说吧,高猛怎么了?”
尉窈揖着礼回答:“济南公主不知从哪听说,高猛在平城有一子,公主攒了几天的怨气,在司马门把高猛拉下马,又抓伤了脸。”
皇帝叹声气,真是怎么抬举都扶不起的母家啊!难道真是天意?让他费心筹划的一切,在一天间满盘输!
不,绝非天意。
但现在不是查真相的时候。
皇帝:“今日必须定下扬州刺史,换太师回京。”
尉窈立即应:“陛下微恙,臣代陛下写一封家书寄给太师?”
皇帝点头。
尉窈再道:“扬州事急,没人比广武伯元英更合适担任刺史,陛下可再派宗室大臣,与太师交好的,亲送家书去扬州,以陛下身体微恙为由,请太师回朝辅佐国事。”
旁边的元怿要是还瞧不懂皇帝留他的意思,就白在仕途中学习了。
他揖礼请求:“臣愿去扬州。”
皇帝心中的担忧并没有减轻,他让元怿去准备起程事宜,带着尉窈走向东阁廊庑,说:“你觉得元怿此去,元勰能一同回朝么?”
尉窈:“朝中同僚,唯有元勰的想法,臣揣测不透。臣怕听到的、看到的,全是元勰让我听到、看到的。”
皇帝想,他何尝不是揣测不透六叔,对方在军中、在民间的威望都重,且从不犯错,让他一天比一天忌惮!他现在真后悔啊,真不该疑心尉窈提议元澄去扬州,下诏时换成了六叔元勰。
尉窈话语一转:“高家连续出事,凑在一起太蹊跷了,能布置此局者,朝中不超过五个人。臣和陛下一样,最怀疑的是不在京的元勰,可此时关键,陛下能疑他,不能让他疑陛下,是以臣请求在太师府周围增守卫保护王妃等亲眷。”
皇帝:“好。”他心绪乱了,多亏尉窈提醒这点,要是被逆臣利用,元勰那边十几万兵马……
想到这,他问:“天杓、天衡的案子还没查清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《大魏女史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完成皇帝心愿,把祖坟迁到渤海郡的高家人返京了,队伍以渤海公高猛为首,随他挥臂,骑卒的行进速度缓下来,他望着近在眼前的城门,诸多感慨一起挤上心头。
“瞧,好威武的将军。”道旁一摆摊的农妪大声赞美。
“是啊是啊。”周围摊贩纷纷附和。
高猛听着顺耳,回头说:“告知所有人,管好各自坐骑,不得惊扰百姓。”
他的从兄弟高植、高湛从队伍两侧驰马,一遍遍重复命令:“渤海公下令,要进城了,不得惊扰百姓!”
等高家人过去这段路,摊贩们一个个啐吐沫,借着吐出土尘,把对官员的厌恶碾进泥里。要不是生计所迫,要不是怕当官的为了显摆威风纵马踢他们货摊,谁愿意巴结这些狗官!
另个城门口,两骑驿吏背着传信旗一前、一后进城,带来的扬州消息令皇帝勃然大怒!
当值的门下省、中书省、尚书省高官全被叫到清徽堂,如尉窈猜想,皇帝最后一个舅舅高显死了。
文书里说,高显抵达扬州的当夜,梁军就夜袭粮草营,刺史元珍亲自人马去支援,高显主动要求随行,谁知高显目力不行,黑暗中箭杀刺史元珍,惹元珍部下大怒,将高显乱刀砍死。
大殿的石地上放着一木盒,盛着驿吏带回的高显的头颅,彭城王亲写的另封文书里说,营中许多武官认为高显罪恶难恕,为了安抚军心,无法将高显全尸送回京都,只能将残缺的头送回来,刺史元珍的尸身由车马护送,很快也运回京都。
皇帝询问诸官:“军事要紧,谁可接替扬州刺史?”
一名侍卫在殿门口张望,宦官杨范知道又有急事,赶紧过去,拿进来一封文书,小声告知皇帝:“渤海公高猛回来了,正请求拜谒。这是渤海郡急送来的信,说是……刚迁过去的高家新坟,被雷劈开,此事轰动,州郡官长难禁百姓议论。”
皇帝越听脸筋越涨,眼见着呼吸急促,尉窈当机立断,呵斥杨范:“还不速请崔御医!”
御医崔彧过来时,皇帝已经缓过那口气,脸色恢复正常,崔彧不敢大意,用金针慢慢刺穴,皇帝看见又有侍卫进殿,被杨范拦住,不禁感觉心累,视向尉窈。
尉窈明白,过去问又出了什么事,侍卫禀道:“济南公主知道高猛等在司马门,带着一群宫女、宦侍把高猛打了。”
早在一个月前的雍王府酒宴,尉窈便从彭城王口中得知高猛隐瞒有一子的事,当时她觉得这种事在街头巷尾传得再广,都不如送到济南公主的耳边,彭城王赞她主意妙,今日“妙”在眼前,“妙”的时机刚好。
尉窈假作镇静,回皇帝跟前告知:“没什么事,是济南公主得知高猛返京,去司马门见高猛,公主带的侍从多,惊了高猛的坐骑,高猛摔伤,臣让他先回去养伤,明天再来拜谒陛下。”
崔御医抽针,皇帝刚才堵心的不舒服感尽散,对诸官摆下手:“怿弟,你和尉窈留下。”
近侍也退离后,皇帝问尉窈:“说吧,高猛怎么了?”
尉窈揖着礼回答:“济南公主不知从哪听说,高猛在平城有一子,公主攒了几天的怨气,在司马门把高猛拉下马,又抓伤了脸。”
皇帝叹声气,真是怎么抬举都扶不起的母家啊!难道真是天意?让他费心筹划的一切,在一天间满盘输!
不,绝非天意。
但现在不是查真相的时候。
皇帝:“今日必须定下扬州刺史,换太师回京。”
尉窈立即应:“陛下微恙,臣代陛下写一封家书寄给太师?”
皇帝点头。
尉窈再道:“扬州事急,没人比广武伯元英更合适担任刺史,陛下可再派宗室大臣,与太师交好的,亲送家书去扬州,以陛下身体微恙为由,请太师回朝辅佐国事。”
旁边的元怿要是还瞧不懂皇帝留他的意思,就白在仕途中学习了。
他揖礼请求:“臣愿去扬州。”
皇帝心中的担忧并没有减轻,他让元怿去准备起程事宜,带着尉窈走向东阁廊庑,说:“你觉得元怿此去,元勰能一同回朝么?”
尉窈:“朝中同僚,唯有元勰的想法,臣揣测不透。臣怕听到的、看到的,全是元勰让我听到、看到的。”
皇帝想,他何尝不是揣测不透六叔,对方在军中、在民间的威望都重,且从不犯错,让他一天比一天忌惮!他现在真后悔啊,真不该疑心尉窈提议元澄去扬州,下诏时换成了六叔元勰。
尉窈话语一转:“高家连续出事,凑在一起太蹊跷了,能布置此局者,朝中不超过五个人。臣和陛下一样,最怀疑的是不在京的元勰,可此时关键,陛下能疑他,不能让他疑陛下,是以臣请求在太师府周围增守卫保护王妃等亲眷。”
皇帝:“好。”他心绪乱了,多亏尉窈提醒这点,要是被逆臣利用,元勰那边十几万兵马……
想到这,他问:“天杓、天衡的案子还没查清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《大魏女史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